法学院开展“齐字藏古韵 贤情传千秋”实践活动
为深入探寻齐地文字的演变轨迹,感悟姜太公的历史智慧与“管鲍之交”的人文精神,8月8日,聊城大学“稷下新声”齐鲁文化实践调研团走进齐文艺术博物馆,开展以“齐字藏古韵,贤情传千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聚焦齐国文字、姜太公生平与“管鲍之交”三大核心内容,帮助团队成员领悟齐文化的历史价值。活动过程中,调研团成员走进“齐字溯源”展区,从早期的甲骨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陶文,再到逐渐规范化的篆体,细致观摩齐国文字实物与拓片,追溯齐文明的发展脉络。随后,在“太公春秋”展厅,调研团成员系统学习姜太公辅佐文、武二王兴周灭商的功绩,以及他受封齐地后“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的治国举措。调研团成员驻足观望“管鲍之交”壁画,体会管仲与鲍叔牙“知我者鲍子也”的相知相惜、“各为其主”却始终坚守道义的处世之道,生动诠释齐文化“重义尚贤”的价值取向。专题调研过程中,调研团成员以史鉴法,深刻领悟“义”与“法”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柱,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社会秩序的精神堤坝。
此次实践有利于法科学子从文字演变悟法律本质,从治国智慧思“良法善治”,成长为兼具历史眼光与现实关怀的法治人才,有利于法学院引导法科学子关注齐文化法治元素转化为现实法治实践的路径,推动传统文化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