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军为法学院研究生作专题学术讲座
为解析武训兴学的慈善内涵及其与现代公益理念的关联,拓宽研究生的视野,3月27日,法学院于西校区10#A520举办学术讲座,法学院副教授李永军为研究生作题为““武训兴学透视——兼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变迁”专题学术讲座,法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
本次讲座以清代平民教育家武训的慈善实践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内核及其现代转型。讲座伊始,李永军向研究生介绍武训的传奇人生。作为清末山东堂邑县的乞丐,武训通过行乞、打短工等方式积攒钱财,历时三十余年创办三所义学,践行“办个义学为贫寒”的朴素理想。李永军指出,武训的义学具有鲜明的非营利性与公益性特征,其“让贫寒子弟读书识字”的目标与现代《慈善法》第三条“以公益为目的、受益对象不特定”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武训虽未读过圣贤书,却以行动诠释了‘益公’的本质——慈善的终极价值在于普惠公众。”他强调。在剖析武训兴学的慈善属性后,李永军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展开论述。他指出,武训的义学模式承袭范仲淹创设“范氏义庄”的宗族互助传统,但又突破血缘地缘限制,将受益范围扩展至“不特定贫困群体”,标志着中国传统慈善从宗族内部救济向社会化公益的转型。随后,李永军又向研究生解释慈善信托的含义,并举例指出“万物皆可信托”。
此次讲座史料详实、视角新颖,既有对武训“苦行兴学”的共情式解读,亦包含对慈善文化演进的学理性剖析,有利于研究生深入理解武训的慈善理念,引导研究生理解传统慈善文化如何与现代法治框架融合,推动研究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化对慈善法治化路径的思考。